人的肝脏绝大部分位于腹腔右上部,而且被右侧肋弓所覆盖。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,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。正常成人肝下界一般不超出右侧肋弓,因此正常情况下成人摸不到肝脏,如果在肋弓下摸到肝脏,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,提示肝脏可能有病。弄清肝脏的位置很是重要,因为门诊常常碰到一些患者,把腹部其它部位的疼痛都归为肝病疼痛,总想着是“肝痛”,其实多数并非是肝的问题。
肝脏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:(1)合成功能:肝是体内白蛋白、前白蛋白、凝血因子等合成的主要场所,严重肝病时的出血、白蛋白下降多与此功能下降相关;(2)转化功能:肝参与糖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激素等人体主要物质的转化,以血糖为例,严重肝病时可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,均与肝脏对血糖的转化利用与调节能力下降有关;(3)解毒功能:肝脏会把外来的毒素和体内产生的毒素源源不断地排出体外,例如,正常肝会把体内的氨变成尿素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引起肝性脑病;(4)其它:肝脏还有免疫保护功能,肝病时容易感染可能与此相关。此外,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。
可以说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“化工厂”,一旦这座“化工厂”出了问题,全身代谢可就乱套了,治疗起来光靠几种药物可能还不够,有时更需营养治疗等综合治疗。
因为我们周围的大胖子、“三高”的人太多了,所以一说起肝病,大家多会首先与体重超重、脂肪肝联系起来。其实,对大多数慢性肝病,尤其肝硬化、肝癌、重型肝炎、肝衰竭患者而言,更常见的是营养不足和营养不良。
西方著名学者卡皮罗(Campillo)研究发现,65%到90%的住院肝硬化病人存在营养不良,而且这些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到患者预后,病情越是严重,营养不良越是突出。有趣的是,一些看起来身体状况还可以、肝功能A级(比较好)的病人中,竟有四分之一以上存在营养不良。这些情况平时反映不出来,一旦遇到手术、介入、消化道出血等,问题一下子就变得很严重。
我国学者的观察也显示,慢性肝病的营养不良不仅普遍存在,而且比西方更加严重。我国70%的门诊肝硬化,80%的住院肝硬化,92%的肝癌,95%的肝移植,几乎100%的重型肝炎、肝衰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。
好多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纳差、消瘦、脸色发黑、四肢无力、腰膝酸软,甚至低蛋白、腹水、反复感染、黄疸老是不退,大家很容易想到是肝病的缘故,但很少知道与营养也有很大关系,经常会用很多药物治疗而效果不佳,其实在抗病毒、保肝基础上,配合营养治疗可能更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西方学者奥布林(Obrien)教授2008年在世界著名杂志《胃肠病学》上总结了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的原因,您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条及哪几条。
1.吃的少了。很多慢性肝病患者都有食欲减退,对什么东西都不是特别有胃口。如果再有腹胀、腹水,即使有点胃口,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。久而久之,胃容积越来越小,更吃不下多少东西。
2.空腹检查或禁食多了。慢性肝病患者常需要在医院做化验、B超甚至胃镜检查,这些检查都需要提前空腹10几个小时,加上抽血再损失一些营养,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足。如果是住院患者,检查更加频繁,问题也更加突出,加上医院饭菜总也不如家里及时可口,不少患者住院一个月,人会瘦好几斤或瘦一圈。
3.营养素合成、吸收少了。肝功能受损导致多种蛋白质合成减少,如白蛋白、转铁蛋白等。肝病患者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胀、腹痛、恶心等,这些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。门静脉高压也可引起营养素吸收和消化功能受损。另外,许多肝病患者同时胆囊不好、胆汁淤积或异常,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、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与缺乏。
4.需要的多了。专家研究发现,不少肝病患者心率偏快、情绪容易激动(交感神经兴奋)、处于比正常人高的分解代谢状态,容易有体重下降、营养不良,其病死率也显著增加。如果再有感染、发热、劳累,很容易出现营养物质“入不敷出”的情况,引起严重营养不良与并发症。
5.营养物质代谢乱了。肝病时会引起许多物质代谢紊乱,如胆固醇下降,血糖异常,锌、硒、钠、镁和磷等微量元素下降。血糖代谢异常尤其突出,慢性肝病容易出现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,但稍微多饿一会儿,又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,即所谓“一吃就高、一饿就低”的现象,说明肝脏对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得很厉害。其次,缺乏硒则体内解毒能力下降,进而加重肝细胞损伤、坏死,还可以引起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疲乏、感染。
6.人为因素引起的营养不良。应用利尿药物、放腹水会引起电解质及营养素丢失;过于强调清淡饮食容易导致蛋白、脂类摄入不足;外科手术、介入手术、透析等很容易引起营养物质摄入不足、丢失增多、分解增加;同时口服多种药物常引起胃肠与肝脏负担加重、胃部不适进而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。